包鸾镇和美乡村建设新画卷
干净舒适的农家院落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记者 李达元
三座呈“品”字型的农家院落干净舒适,白墙灰瓦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,小院四周被绿色的稻田包围,唯有一条白色的水泥公路通往外界……这是近日,记者在包鸾镇包鸾村采访乡村建设与乡村治理融合发展试点时,眼前看到的一幅美丽画面。
“我镇乡村治理主要以‘村两委+社长+党员+公益性岗位’为架构的刚性组织网络为基础,重点聚焦农村院落,通过划好院落、建好院落、治好院落,探索让群众当‘主角’的院落微治理新形式,唱好乡村建设与乡村治理二重唱。”包鸾镇经发办主任杜佳娟说。
精细划院落 让群众“聚”起来
杜佳娟介绍,该镇以地域分布和乡情宗源为纽带,将行政村散居小院划分为特色单元,推动形成“自然村院落”“同心圆院落”“聚居点院落”等108个院落,由村民选出有威望、群众认可度高且有一定组织能力、团结邻里、卫生习惯较好的老党员、退役军人、新乡贤能人担任院落长,并选出两名成员协助院落长工作,实行“一院一档”规范管理。
“在此基础上,构建起‘镇党委—村居党支部—党小组—院落’四级服务体系,实行统筹需求分级管理。”杜佳娟说,同时,以院落为单位,积极征求村民对村容村貌提升、庭院美化等事项的意见建议,摸排人居环境整治重点难点顽固点,让院落成为察民情、听民声、知民意,问冷暖、汇民智的传感器,实现群众有诉求、院落有感知、干部有反应,构建起乡村“快反机制”。
包鸾村五组村民曾心祥告诉记者,他所在的院落,院落长经常利用茶余饭后、乘凉闲暇,将村民召集在某个院坝里,通过拉家常、“讲土话”的方式,传达政策、调解纠纷、议事协商等。
“一个院落,就是一个互帮互助的阵地,要做到让群众遇事就找院落长成为习惯,院落长收集汇总村民需求,然后集中院落力量解决村民难题。”包鸾村春分小院院落长曾报伦说。
精致建院落 让环境“靓”起来
在开展乡村建设与乡村治理工作中,包鸾镇明确人居环境整治内容为改造“三面四园”,即“改造顶面、立面、地面,微菜园、微花园、微果园、微养殖园”,愿改尽改。
“我们提议,村、组干部、院落长、村民代表外出询价收集信息,大家再一起召开材料比选大会,做到材料采购全过程透明,通过集体决策、集中赊购材料,奖补资金到户,让村民用得安心、用得实惠。”杜佳娟说,同时,建立“干部+施工员+院落长”的监工机制,由政府聘用当地村民为施工员,进行专业技术指导,干部和院落长负责监督施工质量与进度,确保人居环境整治保质保量完成。
乡村建设过程中,包鸾镇充分尊重群众意愿,凸显本地文化特色,综合考虑山、水、田、河等自然资源禀赋,以及村民风俗习惯等人文因素,确定总体“大设计”。为避免千篇一律,适当融入农耕文化、红色文化、廉洁文化,结合农户实际进行具体“小设计”,使之形成户与景融、村与文融、村景交融。
“通过院落主动申请、政府奖补材料、农户自投自建的方式,我们‘春分小院’共6户农户,政府材料补贴18万元,村民自筹资金20万余元,实现了人居环境整治依靠群众、整治成果群众满意,达到‘1+1>2’的效果。”曾报伦说。
按照私人区域自己建,公共区域大家建的原则,目前,包鸾镇137名村民自发组建后勤服务队、施工小分队,村集体公司建立劳务服务队、施工队,积极承接简单工程项目。
精心治院落 让乡村“活”起来
“以前村里时有邻里纠纷等现象发生,自从开展乡村治理工作后,现在邻里和谐、婆媳和睦,村风民风有了根本性好转,村民的生活习惯越来越规范。”曾报伦说。
杜佳娟介绍,镇上通过制定院落公约,将村民关注度高的邻里纠纷、公共道德、人居环境等方面纳入院落公约。同时建立起激励约束制度,实行积分管理,通过加分体现正向激励,通过减分约束村民行为。充分应用积分结果,对表现突出、贡献卓越的村民选入“聿修堂”,给予荣誉、物资奖励,对诚信缺失、屡教不改的村民列入“黑名单”,以示惩戒。
包鸾镇还围绕小院创建推行“院落互助”,以健康互助、兴趣爱好、志愿服务等互助会为纽带加强院落内群众的联结,对留守儿童、空巢老人、劳动力缺乏等重点群体,开展老幼照看、农活互帮等服务,将“小院落”变成“大家庭”,让“村里事”变成“家家事”,构建起守望相助的院落情,实现政府退后一步,组织靠前一步。
“同时,围绕传统佳节比厨艺、秋分过后比‘柴’艺、喜迎春节比洁艺,以院落为单位开展‘三艺’大比拼。”杜佳娟说,去年,包鸾镇评选年度十佳好儿媳、院落长、最美庭院、最美少年等先进典型100名;举办村晚、村歌、村运会等活动,吸引2万多人次参与。
包鸾镇党委书记谭明权表示,该镇将继续以院落“微治理”为抓手,通过人居环境整治“小切口”,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,实现乡村建设与乡村治理“大融合”。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