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资料图】
今南京市秦淮区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,在六朝时期一直是丹阳郡治所在地,为此建有一座宏大的城池,名“丹阳郡城”。南宋《景定建康志》记“丹阳郡城”于六朝孙吴诸城之列,“城周一顷,开东、南、北门。西汉元封二年置丹阳郡,至西晋太康中始筑城,宋、齐、梁、陈因之不改”。今《秦淮区志》引古志的说法:“丹阳郡城遗址在南京城区东南隅,据濠皆是。东汉建安二十四年(219),吴大帝孙权以吕范为丹阳郡太守,坐镇建业(今南京)。三国魏黄初二年即东汉建安二十六年(221)移丹阳郡治于建业,领十九县,城周一顷(约合6.7公顷),开东、南、北门。西晋太康二年(281)改筑郡城。六朝期间,建康(孙吴称建业)都城以南凭借丹阳郡城与越城防守淮水一带。隋平江南时废毁。”
秦代设丹阳县
“丹阳”作为行政区划名称,最早为秦代丹阳县,属会稽郡。《江宁县志》载,秦始皇东巡“曾经此,见山多赤柳,定名丹杨,后世称丹阳”。汉初沿秦代建置,仍设丹阳县。汉武帝元朔元年(前128)二月甲辰,封江都王刘非之子刘敢为“丹阳侯”,领县地,为丹阳侯国。6年后(西汉元狩元年),刘敢死,谥“丹阳哀侯”,因无后嗣,即废其侯国,复置丹阳县,隶属丹阳郡。东汉时期,丹阳郡领17县,治于宛陵(今安徽宁国)。
东汉建安十三年(208),江东掌事孙权分始新等6县置新昌郡。秣陵、丹阳、江乘诸县仍属丹阳郡。建安二十四年(219),孙权以吕范为丹阳郡太守,坐镇建业重地。建安二十六年(221)将丹阳郡治从宛陵移到建业。孙吴初年,丹阳郡“领县十九”,吴景帝孙休永安年间,分芜湖以南13县复为故鄣郡,治宛陵;“丹阳郡所领,惟溧阳以北六县”,建业、丹阳等县属之。吴后主孙皓宝鼎年间,又分丹阳、吴二郡置吴兴郡。吴移丹阳郡治于建业,所立郡城因陋就简。随即于黄武元年(222),移丹阳郡治至芜湖,吴废帝五凤元年(254),又迁往宛陵。
从宛陵迁建邺
西晋灭孙吴,至晋太康二年(281),分丹阳郡置宣城郡,治所设于宛陵;丹阳郡治再次从宛陵迁建邺(司马炎又将建业,即南京改为秣陵,后一分为二,秦淮河北称建邺,秦淮河南称秣陵)。《晋书·地理志》“丹阳郡,统县十一:建邺、江宁、丹阳、于湖、芜湖、永世、溧阳、江乘、句容、湖熟、秣陵”,治所仍在孙吴时旧址,建康“东南五里”淮水南。是年,筑郡城。后迁治所于西州城。西晋时,丹阳郡设郡守。东晋立都建康,为提高京都地位,彰显天子之尊,参照两汉京兆尹、河南尹先例,东晋元帝太兴元年(318)六月,改丹阳太守为丹阳尹,领八县,四万一千一十户,人口二十三万七千三百四十一人。职能与之前郡太守相当,以执掌军权、掌治民政、荐举任用与掌刑政诉讼为主,并参预朝政。因丹阳尹作为京畿地方长官(国都所在市的市长),地位关键、特殊,故而选任无定制,大多以“亲信”任之,任免权往往把握在朝中掌实权、执大政者手中。就人选情况而言,南方人任丹阳尹者远少于北方人,并以高门与宗室为主,任免变更频仍,大多任期短促。东晋时期王旷、刘隗、温峤、阮孚、羊曼、王坦之、司马恢之等都任过丹阳尹。
丹阳郡被废除
南朝宋、齐时,分丹阳立毗陵,丹阳郡下辖建康、秣陵、丹阳、溧阳、永世、湖熟、江宁、句容8县。梁时,分丹阳郡立南丹阳郡,丹阳郡下辖建康、秣陵、丹阳、江宁及同夏(新置)5县。南丹阳郡所辖地域约在今南京市的湖熟及溧水地域。南朝陈天嘉五年(564),撤销南丹阳郡;南朝陈太建十年(578)以郡地之大部另设置建兴郡。丹阳郡下辖建康、秣陵、江宁、湖熟、同夏、丹阳、溧阳7县。在南朝宋至南朝齐的170年间,丹阳郡守皆称“尹”,共历124任、111人。正如萧绎在《丹阳尹传序》中说,“传曰大夫受郡,《汉书》曰:‘尹者,正也。’及其用人,实难斯授。广汉和颜接下,子高自辅经术。孙宝行严霜之诛,袁宏留冬日之爱。自二京板荡,五马南渡,固乃上烛天文,下应地理,尔其地势可得而言。东以赤山为成皋,南以长淮为伊洛,北以钟山为华阜,西以大江为黄河,既变淮海为神州,亦即丹阳为京尹。虽得人之盛,颇愧前贤;而眄遇之深,多用宰辅。”
隋开皇九年(589),隋灭南陈,得“州三十、郡一百、县四百、户六十万”。隋文帝杨坚诏:“建康城邑并平荡耕垦,于石头城置蒋州。”建康城及东府、丹阳诸城均遭平毁,只留石头城用作蒋州(今南京)治所。废丹阳、建兴诸郡并东晋、南朝所有侨置郡县;又省建康、秣陵、同夏、江乘、丹阳、湖熟诸县,俱并入江宁一县,统于蒋州。于是,历308年的丹阳郡城不复存在,变作瓦砾残垣、花草幽径。至唐高祖武德三年(620),丹阳郡这个充满浪漫色彩的行政区划名被废除,从此,“丹阳郡”就如一片云彩,悄无声息地飘过历史的天空,在今南京地域上,再也不曾出现。金毓平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