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刀片嗓、水泥鼻,有症状两三天后,前后测了两次抗原,第二次显示阳性了。当时还很惊讶,连忙又测了一次,还是阳性。”上海的张倩(化名)告诉时代财经,今年4月中旬,她出现了第二次新冠阳性,而她第一次感染是在2022年12月底。
不止张倩一人如此。近期,社交媒体上有网友陆续分享“二次感染”“抗原检测阳性”的经历,甚至有网友提到其全家都经历了“二阳”。时代财经注意到,另有网友表示其躲过了2022年年末的感染潮,却在今年4月首次感染新冠。
4月22日晚,“新冠二阳”话题登上新浪微博热搜。不少网友担心,下一波疫情感染是否会到来。
(资料图)
据北京晚报报道,4月20日,在上海市免疫学会与Frontiers期刊中国区共同承办的“感染免疫高峰论坛(2023年度)”上,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、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介绍,根据数据显示,如果新冠病毒发生变异,6个月后会慢慢出现二次感染,一般规模不大。但如果新病毒的变异,有效突破了人体应对前一波病毒形成的免疫屏障,第二波就会形成感染高峰。
“二次感染主要有两种情况:一是在第一波疫情中感染过的人免疫力逐渐衰减,二是在第一波疫情中未感染的人被感染。根据监测数据,目前我国很多感染者的情况都是后者。”张文宏解释称。
病毒学专家常荣山告诉时代财经,“在车展等人员密集场所,不做好佩戴口罩等个人防护,仍存在感染风险。”
中国疾控中心(下称“中疾控”)公布的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数据显示,2022年12月1日至2023年4月13日,共监测到本土重点关注变异株328例,截至4月20日,这一数据则扩增至603例。其中,XBB.1.16由4月15日披露的15例增至42例。
据中疾控官方微信公众号4月21日发布的消息,XBB.1.16是新冠病毒奥密克戎重组毒株的一种,属于XBB家族,民间取名“大角星(Arcturus)”。
XBB.1.16于2023年1月首次被发现,随后在印度、美国、新加坡和澳大利亚等国家或地区流行,2023年3月5日被正式命名。XBB.1.16的S蛋白上的新增突变位点,使其比父代XBB.1更容易传播,且免疫逃逸能力与XBB.1.5相当。鉴于XBB.1.16相对于其他变异株的增长优势,世界卫生组织于3月22日指定其为监测变异株。
中疾控在官微中指出,由于亚洲部分国家流行XBB.1.16,我国近期输入病例中XBB.1.16的占比增加。我国本土病例中XBB.1.16仍维持极低水平,未形成传播优势。目前,暂无感染XBB.1.16而导致重症入院或死亡增多的报道,也未见与其他奥密克戎亚分支相比疾病严重程度更高的报告,但在儿童、老年人和有基础性疾病等脆弱人群中,不排除因个体差异引起较重的临床表现。
常荣山对时代财经分析称,XBB.1.16在过去2个月中的增长优势并不明显,在抗原性上它和XBB.1.5的差异很小,因此XBB.1.16相对XBB.1.5的免疫逃逸并不明显。奥密克戎出现后,新突变株取代旧突变株通常来自于新突变株的免疫逃逸能力,而此前半年时间内XBB.1.5及BA5.2、BF7感染后形成的群体免疫屏障依然能较好地预防XBB.1.16。
“所以国内近期不会有所谓的第二波感染潮,但在人群密集处仍需戴好口罩,别扎堆。”常荣山表示。
张文宏在上述论坛中表示,“我相信,不断地监测、预警,做好药物储备,而且对任何变异株的到来做出快速反应,我们一定可以跑到下一波疫情的前面。”
截至目前,国内已有6款新冠口服药获批上市,包括2款进口和4款国产,分别为辉瑞的Paxlovid(奈玛特韦片/利托那韦片)、默沙东的莫诺拉韦胶囊(Molnupiravir,商品名:利卓瑞/LAGEVRIO)、真实生物的阿兹夫定、先声药业(02096.HK)的先诺特韦片/利托那韦片组合包装(商品名:先诺欣)、君实生物(688180.SH,01877.HK)的氢溴酸氘瑞米德韦片(商品名:民得维),以及众生药业(002317.SZ)的来瑞特韦片(商品名:乐睿灵)。
在2022年年末发生的大面积感染中,解热镇痛类药布洛芬、对乙酰氨基酚等“一药难求”。根据工信部总工程师、新闻发言人田玉龙介绍,截至1月17日,布洛芬、对乙酰氨基酚两类重点解热镇痛类药在连续17天保持2亿片产能的基础上,目前已累计供应51.4亿片。
另据时代财经了解,“新冠二阳”的消息暂未在自测抗原市场引发明显反应。受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影响,大规模核酸检测退场,自测抗原登场,且一度因为供需紧张而成为市场上的硬通货。
4月23日,山东某抗原试剂厂家告诉时代财经,目前其出厂价是30元20个一盒,低于疫情放开前。
来源:新浪新闻
标签: